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6:59:09    次浏览
梅毅天津人。现居深圳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研究生毕业后,从事金融工作十余载,致力于西方资本市场研究工作,精通英、法等外语。曾著有《生命的伤口》、《赫尔辛基的逃亡》等多部中篇小说,并有“伪青春三部曲”——《南方的日光机场》、《失重岁月》、《城市碎片》等3部长篇小说。出版有长篇社会学译著《人类行为》(中国社科出版社)。2004年起,梅毅以“赫连勃勃梅毅(赫连勃勃大王)当时当地,如此赫赫战功,《旧唐书·刘仁轨》传中,却只有短短123个字:“于是(刘)仁师、(刘)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师陆军以进。(刘)仁轨乃别率杜爽、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,自熊津江往白江,会陆军同赴周留城。(刘)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日,四战捷,焚其舟四百艘,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,贼众大溃。(扶)余丰脱身而走,获其宝剑。伪王子扶余忠胜、忠志等,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,一时并降。百济诸城,皆复归顺。”唐朝人1300多年前打得倭寇偃旗披靡说起中倭之间的战争,一般人均会想起中华民族死伤三千多万人的抗日战争,令人切齿嗟叹、尽丧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,十六世纪惨烈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及忽必烈居心叵测想顺带消灭汉人“新附军”、最终功亏一篑的元朝征倭大战。其实,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,我们伟大的唐朝先人曾在朝鲜半岛的白江(今韩国锦江)干净利索地打过一个漂亮仗,使得倭寇偃旗披靡、一蹶不振。当时,汉军、新罗联军两万多,对倭军、百济联军七万多,真正以少胜多,重创倭夷,且水陆并胜,焚烧倭军战船四百多艘,四战走捷,倭、百联军不战即降,余则仓皇遁走。而且,与明朝抗倭援朝不同,那次战争明朝主将邓子龙与朝鲜主将李舜臣均壮烈战死;白江之战,唐军主将刘仁轨与新罗王金法敏都精神抖擞,完好无损。倭国国内大震,剩下未被屠杀的残兵败将逃返本岛。心肝胆裂之余,倭人在国内凿三重巨堑,以防唐军进攻。当时当地,如此赫赫战功,《旧唐书·刘仁轨》传中,却只有短短123个字:“于是(刘)仁师、(刘)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师陆军以进。(刘)仁轨乃别率杜爽、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,自熊津江往白江,会陆军同赴周留城。(刘)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日,四战捷,焚其舟四百艘,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,贼众大溃。(扶)余丰脱身而走,获其宝剑。伪王子扶余忠胜、忠志等,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,一时并降。百济诸城,皆复归顺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纪十七》,基本也是类似的描述,短短数十字。即使以现代眼光来看,白江之役不可不谓大胜:又是以少胜多,又是水陆并进,又是“借东风”烧敌船,又是友军配合作战破敌联军,该记载该褒功该宣传的地方多的是。 但在唐朝,以及书写新、旧唐书以及《资治通鉴》的五代和宋朝,倭国名气太小,近乎被史臣忽略不计。当时的大将们,也以平高丽、灭突厥、却土蕃、击回鹘等等自耀大功,谁都不会把打败倭人的战绩拿出来显摆。当时的中国人,也没多少知道倭国,估计可能吃过倭瓜。当时的唐朝,乃世界性泱泱帝国,天朝,所以对白江之战,根本没有什么人太当回事,不过是一次鸡毛蒜皮的小胜利而已。半岛也三国——高丽、百济、新罗与唐朝的关系今天的朝鲜半岛,在唐朝初年存有高丽、百济与新罗三个“国家”。其中,高丽名声最大,军力最强,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,时慕时倨。隋炀帝亡国,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丽,致使国内民生凋敝,国力大耗。唐高祖李渊称帝后,对高丽“遣使称臣”并不感冒。他对臣下说:“高丽虽臣于隋,而终拒炀帝,何臣之为。朕务安人,何必受其臣。”当时的高丽国王,是隋炀帝时一直和帝国叫板的国王高元异母弟高建武。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国虚实,遣使臣献上封域图,表示臣服。唐高祖命人去辽东旧战场,收埋战没隋朝将士尸骨,平毁高丽人夸功耀武的京观。高建武害怕,下令国人修建长城千里,准备抵抗大唐。后来,高丽内部政变,东部大人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,并入宫把高丽王高建武也宰掉,转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傀儡王,自为莫离支(主兵元帅)。高丽内变,臣下劝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。“因丧伐人,朕不取也”。太宗挺厚道,下诏拜高藏为辽东郡王。不久,高丽、百济二国联合,大举进攻新罗。新罗向唐朝乞援。众臣商议,最后李勣力劝太宗征辽。不巧的是,适值辽水泛滥,唐军无功而返。贞观十九年,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,率陆军六万,水军四万,又发契丹、奚、新罗等国兵,进击高丽。由于地理加天气因素,无功而返;贞观二十二年,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,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,想一举击灭高丽。不料,太宗因病崩逝,高丽又逃过一劫。高宗永徽六年(公元655年),新罗国向唐廷告状,说高丽、百济、靺鞨连兵,攻取新罗三十多城。唐廷下诏劝和,不听。作为帝国仲裁者,唐廷于显庆五年(公元660年),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。当时,唐朝刚刚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,又分西突厥为两部,设昆陵、濛池督护府。北方突厥问题解决,唐朝自然要“料理”朝鲜半岛上蹿下跳的高丽和百济。围魏救赵,断其一方。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,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丽的帮凶百济。此战,唐军平灭百济,收其王都、三十七郡、三百城,户口七十六万。唐朝在百济设熊津、马韩等5个都督府,择其酋长管治。倭奴自送死——百济的“复国”活动灭百济后,唐朝大军振旅而还,留下卫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,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。赴任半途,王文度病死,诏以刘仁轨代之。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,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,萌生贼心,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,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。由于百济直系王族基本被一锅端,擒送长安,扶余福信就想到了百济王义慈数年前送往倭国的王子扶余丰。当时朝鲜半岛各国以及倭国等小国之间,常常交换王子为质子,如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所为。倭人不自量力,想搅蹚浑水讨便宜,就派兵护送扶余丰回百济,准备帮百济“复国”,扩展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。当时拍板下主意的倭王,是齐明“天皇”,还是个娘们儿。估计是顿遭天谴,不久,这个女王就死掉了,其子继位,号为天智“天皇”——其实是“无智天皇”。继位新“天皇”迫不及待,快马加鞭把扶余丰送回周留城。有了扶余丰这个“幌子”,百济西部诸城纷纷据城造反,支持扶余丰。众军相聚,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。唐廷下诏,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,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。唐、新联军一路厮杀战斗,直杀百济城。百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两座巨大的兵垒,刘仁轨率众猛攻,百济军不敌,堕溺而死者一万多人。道琛等人大败之下,退保任孝城。不久,扶余福信与和尚道琛争权,道琛被杀。扶余福信并其兵马,招诱亡叛,势力渐大。刘仁轨、刘仁愿二人合军后,休整士伍,准备再战。新罗兵掠取大量百济财物后,提前还军。高宗龙朔元年(公元661年),唐军三十五万在大将苏定方率领下,攻打高丽。平壤城下,又遇大雪酷寒,唐军不得不重演“班师”一幕。高宗下诏给刘仁轨,指示说应该见好就收,马上回国。刘仁轨上表,表示说唐军应该坚守观变,不能随便撤军。高宗君臣仔细研究,深觉刘仁轨言之有理,便让唐军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。唐军并不龟缩于百济城中不敢轻出。刘仁轨先出奇兵,首发制人,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(今韩国镇岑县)。唐军连夜奇袭,一举攻破此城后,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。另一个好消息传来:果如刘仁轨所料,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,两人火并,扶余福信被杀。杀掉扶余福信,扶余丰连忙派使,分往高丽和倭国搬兵。高丽没啥大动静,倭国却迫不及待,他们也效“围魏救赵”之计,派兵数万进击新罗,攻取数城,然后直扑百济旧地。唐廷没敢大意,急诏右威卫将军孙仁率近一万唐兵从海路乘军船驰援。两军会师百济城,兵威大振。唐军诸将议事。有人建议率先进攻当水陆要冲的加林城。刘仁轨不同意,主张先攻周留城(今韩国扶安)。于是,刘仁师、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,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,从熊津江出发,水陆并进,直趋白江口,准备合军直捣周留坚城。高宗龙朔三年(公元663年)八月,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。很快,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。那个时候,倭奴还未从我中华天朝偷师学艺,技术方面落后得很,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,唐军箭雨之下,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。最重要的一点,在于刘仁轨自然通晓“火烧赤壁”之事,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、兵书,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,被唐军连发火箭,顺风投火,一时间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。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,一万多倭奴军全都成了水怪沉到白江口水底喂了王八。海上大败,百济、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、新联军的进攻,被杀得人仰马翻。扶余丰脱身而逃,唐军最终缴获了他的宝剑。最后,这个“百济王”竟不知所之,人间蒸发了。周留城内据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、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,率城内守军、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,乖乖投降。此后,百济诸城,皆复归顺。就连降而复叛的百济大将黑齿常之等人,都乖乖地诣刘仁轨军营投降。黑齿常之后来还成为唐朝得力大将,威震朔方。刘仁愿回长安后,高宗向他询问情况,这位大将不专功,说明战役主要指挥者以及表章主拟人均是刘仁轨。高宗大加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,授他带方州刺史,并赐京城宅一区。本来,显庆五年高宗征高丽的时候,时为青州刺史的刘仁轨监统水军,因中途遇风失期,到达战场时晚了一天,被削夺官职,以白衣随军自效。正是因为百济余孽跳梁,倭奴渡海送死,白江口一役,终于成就了刘仁轨一世威名。值得一提的是,刘仁轨乃文官儒将,破百济时已是六十老翁。